徐州市睢宁县姚集镇一处光伏发电站。洪星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9月28日,备受彭城儿女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徐州市委书记庄兆林代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明确了徐州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优化,市域治理效能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全面从严治党显著加强。紧盯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徐州将加快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刀刃向内,
矢志转型谋发展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昂首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崭新阶段。”庄兆林在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说,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徐州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创新纵深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市域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徐州是我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代表,纵观6个方面成绩,“不平凡”最明显地体现在徐州以破釜沉舟之势,矢志推进转型发展上。
这五年,徐州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方案,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累计关闭大小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工厂上万家,为其在新一轮产业大潮赢得先机、占得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立并举,刀刃向内推动传统产业减量提质、涅槃重生的同时,徐州坚定不移做大做强骨干型企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鑫晶半导体大硅片项目产线贯通、顺利试产,产品质量国内领先;鲁汶仪器磁存储刻蚀机完成首台研发,填补国际国内空白;徐工大数据项目入选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五年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成绩让徐州基本形成了集合六大新兴产业与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的“6+4”先进制造业体系。
徐州还压茬推进“765计划”,聚力突破“招商引资1号工程”,滚动实施645个市重大产业项目,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7319.77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125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表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一张张城市名片熠熠生辉。
高位谋划,
跑出发展“加速度”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针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庄兆林在报告中高标准确立战略目标:要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大胆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徐州特色、顺应人民期盼的现代化路径,让“五个徐州”建设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展望2035年,要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徐州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建成体现“强富美高”实践要求的现代化强市。
蓝图已绘就,如何把愿景变为现实,徐州底气十足。必须聚焦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所在,把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作为统领全局的战略目标,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求大突破、见大成效。
为此,庄兆林在报告中用两个“必须”锚定了方向:
——必须把建设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重点在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创新赋能、企业培育、园区贡献等方面发力突破,聚焦强在规模体量上、强在结构层次上、强在科技支撑上、强在智能引领上,加快建设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
——必须把打造区域中心作为最大优势和重大使命,坚持把徐州发展放在全国大格局、全球大背景中审视考量,主动对标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高标准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塑造鲜明特色,大幅提升实力优势,不断巩固枢纽优势,持续放大辐射优势,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纲举目张,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如何通过实干成就未来,跑出跨越式发展“加速度”?庄兆林指出,要全面落实8个方面战略举措,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创造过硬成果、展现全新气象:
——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抓住用好中心城市建设战略机遇,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创融入新发展格局新优势。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着力建设美丽徐州,促进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打造共建共享高品质生活。
——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治理水平,以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重抓板块,
谱写未来新篇章
在丰县、泉山区和发改、财贸系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庄兆林专门强调:“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强市是当务之急。”
为此,徐州将坚持“一地一定位”,大力推动板块经济全面振兴,支持丰县打造省际边界地区产业发展高地、沛县建设环微山湖县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睢宁依托空港开发区建设现代航空经济新高地、邳州在全市当排头全省争先进、新沂建设徐州工业第一县、铜山建设江苏强区、贾汪争当转型发展排头兵,支持鼓楼争创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区、云龙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泉山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
锚定“省际边界发展的高地、全市跨越发展的标兵”奋斗方向,丰县提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深耕工业产业,加快打造超300亿元规模的智能设备产业集群、超1000亿元规模的世界级新能源车辆产业基地,推动其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跃升。
沛县将奋力提升城市能级,放大全省美丽宜居城市试点效应,大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在微山湖地区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在全市“当好排头、走在前列”。
围绕“双千双百、撤县建市,五年再造一个新睢宁”的总体目标,睢宁将制定实施工业经济五年倍增行动计划,支持龙头企业技改升级、增资扩股、扩大产能,大力培育一批“链主型”企业;同时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巨上市”步伐,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
邳州向昆山、常熟、太仓、姜堰等地对标找差,制定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党建强基5个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各项指标高于徐州平均水平。
新沂将把打造“徐州工业第一县”作为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发展指标对标海安、转型路径对标张家港,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努力在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大局中展现更大“新沂担当”、贡献更多“新沂力量”。
铜山是徐州中心城市提质扩容的主要板块、产业经济高端攀升的重要支撑。铜山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努力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主攻“三主一特两新”现代产业体系,突出“百亿项目”“千亿产业”,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确保进入全省城区前八强。
贾汪提出,将细化落实党代会任务,更高目标、更严要求、更快节奏、更高水平推动“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全面转型,争当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排头兵。
鼓楼将加快推进高端商贸商务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标杆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社会治理创新先行区“四区建设”,推动都市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争创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区,为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的贡献。
紧盯“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新定位,云龙区将把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放在首位,加快构建“四主两新”产业体系,聚力发展都市工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全面推进中央活力区、翠屏山片区和东南片区建设,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在助推徐州城市功能品质和形象提升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泉山将坚定不移扩大经济总量、壮大都市工业、加快项目建设,扎实推进“765”计划,全力突破招商引资“1号工程”,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盯党代会报告确定的8个方面重大工作布局,坚定不移将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打造成世界级地标性产业,全力支持徐工集团“珠峰登顶”,不断巩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大力推动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成电路与ICT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力争在全国全省全市考核中争先进位。
港务区肩负着建设淮海国际陆港的光荣使命。他们提出,要抓住功能完善这一核心要素,全力推进陆港和亿吨大港功能性项目建设,完善各类开放平台功能;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新模式,将中欧班列与京杭大运河有机结合,实现陆港与水港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造高效便捷的集疏运体系,加快形成大集大散、高效协同、辐射区域、牵引全局的功能格局。
未来美好蓝图愈加清晰,庄兆林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冲锋姿态,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大兴“五种风气”,唱响新时代奋斗者的“大风歌”。
本报记者集体采访 执笔:张涛